编辑 | 戚珍妮 审核 | 张希.刚
听说电视台附近要拆迁了。 我的第一反应竟是:完了,我的宝藏菜市场要没了。 泗洪电视台东边,有个疏导市场,看着不大起眼,却是目前城区少有的能买到地摊菜的地方。
从疏导市场红色的大门进去,紧挨着路两边摆满了摊位。 这一段还算体面。一个棚顶一个摊位,也有案台或桌子。就路西边稍显杂乱些。
再往里,是规划的菜市场。 但除了外围几家卖水产的,里面黑漆漆的,一个摊位都没有。 这个疏导市场里,真正值得一去的地方,在里面、东边靠着边缘的两块空地上。
没有案台,只有铺在地上的一个个蛇皮口袋。 没有棚顶,只有小贩自己撑的伞。
甚至有些年纪大、行动不便的,连遮阳伞也没有。或顶着大太阳垂下头,或蜷缩在三轮车的阴影里。
好在他们也不呆很久。九点多太阳大了,也就渐渐的散了。 在这里卖的菜许多并不精致。
西红柿红里泛着青,好些还带着疤。凡是在农村住过的,看一眼就知道,这是自家菜地里种出来的。
老人卖的茄子,我买了4个,大小各异,胖瘦悬殊。茄子边上还有四五个白瓜,估计是茄子田边随手栽的瓜秧子。
毛豆角是连着杆子一车直接拉过来的,摊主像是婆媳两个,一边卖豆、一边摘豆。说说笑笑的,不急不躁、倒也和睦。
黏玉米,裹着碧衣、脑袋上顶着脆嫩的秧子。问摊主为啥不扒了皮再卖,摊主骄傲一笑,说:卖的就是这个新鲜!
小塑料袋装着的黄花菜,脆生生的,看着就娇嫩。小时候家前院后都种着,花开很美;花不开的时候,还很好吃。
在这买菜,就像小时候逛农村的集。
一个麻袋、一个摊,摆摊的都是附近的乡亲。瓜果蔬菜都是自家种的,菜地里土生土长的,吃不完也坏了,不如卖点钱补贴家用。 这些菜,没啥添加剂,吃着新鲜也放心。
摊主多是老人,有些连电子秤都不会用。买几根小葱,他拎着秤砣细细给你称,称完了还很殷切的要送多几根。 来这里,我偏爱买他们的菜,一为老人的实在,二也有些尊老、敬老的心在。 每天约莫早上五六点,这里就开始上人了。 熙熙攘攘,很是热闹。来的不止是周边小区的人。有很多住的挺远的,却也一大早骑着车赶到这边来买菜。 为的就是这土生土长的便宜和新鲜。 在这卖菜的大多年长。来这买菜的,也相当一部分已是两鬓斑白。他们推着自行车,细细的一个摊子、一个摊子看过。 看着看着,我恍惚回到了20年前的逢集。大人们推着车,小孩们坐在后座,在拥挤的人群里穿梭、好奇的四下打量着路边的摊子。 什么是人间烟火?路边摊最有人间烟火气。 而在这一大清早、嘈杂的菜市场里,更别有一番土生土长的蓬勃的生命力。 不知道在泗洪城区,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地方;不知道这一片拆迁后,摆摊的老人们将会去向哪里。 生活就是这样瞬息万变。新旧更迭,很多东西都在消失。 我们能做的只有记录,或是记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