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 | 泗洪警方(shjingfang) 编辑 | 朱珠 审核 | 张希刚 冒充“公检法”诈骗 是电信网络诈骗中常见作案手法之一 事主一旦被“洗脑” 全程都会处于害怕和紧张中 就会陷入骗子设下的圈套
近日,泗洪的陈女士(化名)万万没想到
仅仅隔着一个手机屏幕 就被骗了二万余元 精妙的骗局让受害者“眼见为实”
下面,小编带你一起来看看
骗子是如何套路的吧~
真实案例 近日,泗洪的陈女士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女子打来电话,称是南京***派出所的民警,告知陈女士因涉嫌在广州地区通过网上贩卖新冠疫苗被立案侦查,陈女士非常紧张,表示自己一直没离开家过,对方要求陈女士带上身份证至南京派出所配合调查,陈女士因在家带孩子走不开。随后,对方便将电话转接到了广东警方。 转接后,一名男子在电话里称自己是该案的办案民警,让陈女士添加其为QQ好友。随后,该男子通过发起QQ视频与陈女士聊天,陈女士见男子身穿蓝色制服,便没有怀疑。
在男子的指引下,陈女士在应用商城下载了一个叫:“zoom”的视频会议APP,并通过该APP和广东“案件成员”进行视频对话,对方表示,怀疑陈女士的身份信息可能被他人盗取用于诈骗,将所得的钱被犯罪分子投入到借呗和微粒贷用于盈利。 男子让陈女士提供微粒贷的额度截图给他,用于核实是否与诈骗金额相符,男子看完截图后,要求陈女士把微粒贷里的钱贷到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用来核实,称钱转入账户后,会在3分钟内返还到微粒贷。于是,陈女士按对方的要求提现到银行卡后,一直未收到返还,被骗金额23000元。
骗术揭秘 1 建立信任,吸引被骗事主。在此环节中,骗子会公检法、卫健委、疾控中心等国家单位与事主进行沟通联系,告知一些涉及事主个人利益受损的情况,而事主能明确了解,所谓的情况他本人并没有参与。当事主进行辩解,对方就会很自然的告知事主,是由于身份信息被泄露才造成这样的结果。
2 树立权威,恐吓事主。当所谓的“公安机关”办案民警与事主联系后,“民警”会先了解事主一些基本情况,然后会明确告知事主就是涉及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和出示“通缉令”等方式,用突如其来的言语恐吓住事主。 3 深度洗脑,控制住事主。骗子会不断变换身份,利用不同的道具、话术告知事主存在犯罪行为。让事主相信自己确实涉嫌案件,并且如果想洗罪名必须配合“公检法”机关的调查。 4 转账汇款,榨干事主的资金。在事主被控制住后,对方就会要求事主进行转账汇款,将资金转入“公安机关”的“安全账户”或者盗刷事主资金,有的甚至还会要求事主到贷款公司进行贷款或者抵押,之后再将这些资金转给骗子。
话术关键 1 骗子常利用境外电话诈骗,“00”开头或者“+”开头的都是境外来电,谨慎接听。 2 骗子无论一开始冒充哪个单位,最后都会绕到身份信息被盗用需要联系公安机关解决。 3 骗子为了能够成功实施诈骗,一定给事主制造一个心理或者物理上的密闭环境,避免因为他人的介入造成事主在骗局中清醒。例如:保密不能告知他人、手机开呼叫转移、购买新的手机号使用,到酒店或 KTV 开房等。 4 要让事主最终相信自己确实涉及案件,骗子会使用一些道具,例如电话中会让事主听见他们用电台进行对话,让事主看自己的通缉令等。 5 要求事主将资金转入对方提供的,所谓公安机关的“安全账户”内,进行资金核查。
警方提示 1、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,更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,民警办案一律面对面; 2、公安机关不会在电话中索要受害者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; 3、电信、医保、公安、法院、检察部门不会互转接电话; 4、公检法机关不存在安全账户或者核查账户,更不会让公民提现转账汇款; 5、下载“国家反诈中心APP”,当诈骗分子企图通过多种通讯方式联系您时,反诈中心APP的后台将会自动为您推送预警消息,提示您有可能已经成为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目标对象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