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辑 | 戚珍妮 审核 | 张希刚
觉得过年没啥“年味”?
来赶一次乡镇的大集,你就知道啥叫过年了!
城市的年味藏在璀璨的灯火里,而农村的年味却盛放在每一丝的空气里。
喧闹的市场,拥挤的人群,小吃摊上腾起的热气,春联摊上夺目的红色……
行色匆匆的每个人,热火朝天的每件事,都无一例外在为过年积极准备着。
昨天是腊月二十八,春节前的最后一次逢集。
恰逢小月,今年没有大年三十。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,招待亲友的瓜果糖糕,全都得趁着今天这个集会置办齐全。
一大清早就上街赶集。
沿街两边,却已早早摆满了地摊。来赶集的人们摩肩擦踵,走走停停,将整条街围得水泄不通。
占地最大的是卖春联的。
地上铺一块塑料布,一幅幅春联就摊开在上面,供人挑选。有人喜欢烫金的,有人喜欢毛笔写的。
春联的红,红得正气凛然,红得喜气洋洋。
就是这样最正的中国红,才镇得住一切邪佞,才能开启来年一整年的美满与幸福。
肉铺鱼市前都围满了人。除夕夜,阖家团圆的年夜饭,可不允许懈怠。
什么山珍海味,玉酿琼浆,哪怕是平时不舍得吃,不舍得喝的,过年那都必须安排上。这一顿,必得这一年最高规格的一顿。
唯有这样,才是过年的排场!
瓜果蔬菜,许多都是一车一车的拉过来。
来赶集的都是奔着囤年货来的,通常一买就是许多。
卸货的速度,堪堪跟得上卖货的速度。
热闹成这样的集会,一年也难得几次。
十里八乡的做买卖的几乎都赶来了。连许多老人们也骑着三轮车,带着自己种的、晒的、腌的菜在这里做起了小生意。
东西实在,卖的也不贵。秤这么一提,秤完了,还总会殷勤的多给你送一些。
已经是二十八,在外面打工的,要回家过年的,基本也都赶回来了。
比起平时的冷清,过年时的街道,实在是有些过于热闹了。
他们挤在人群里,听着久违的乡音,看着日思夜想的街道房子,在拥挤的集市里,一遍又一遍的回味小时候过年的味道。
一样的热闹,不一样的是长大了、变老了的我们。
小时候爱吃的街头小吃,如今逢集了还是找得到。
烤面肠,拌面皮,油炸小串,糖炒板栗……都还是过去记忆里的味道。拖拉机头轰轰地响,榨甜棒的夫妻两,一个负责抽,一个负责卖。5块一大袋,来买的人很多,榨的速度完全跟不上。
空气里到处都弥漫着热腾腾、甜蜜蜜的味道,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说:过年了!
小时候总盼着过年,因为过年有好吃的。
现在长大了,不愁吃喝了,也盼着过年,盼的是阖家的团圆。
成年了才知道生活不易。长大了才知道,能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是多么幸福,又多么难得的事情。
总有人抱怨说,“年”似乎越过越没味了。
但当我们现实走进“年”,你会发现比起网上漫天的红包,比起群发的祝福短信,现实中与采办年货的人摩肩擦踵,与父母亲朋相聚在一起享受团圆,才是真正的“过年”的意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