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泗洪,精彩不断,每天更新!

微泗洪

搜索
查看: 1896|回复: 2

正式发布!泗洪2021-2035年将这样规划!

[复制链接]
     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20-4-1 06:20
  • 签到天数: 148 天

    连续签到: 1 天

    [LV.7]常住居民III

    发表于 2023-12-1 17:23:19|来自:澳大利亚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: 中国江苏宿迁
    好消息
    11月30日
    宿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公开稿
    正式发布

    1.png


    本次规划范围为宿迁市行政辖区,分为市域、市辖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,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,规划期限为2021-2035年,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,远景展望2050年。

    1.png
   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规划
    市域范围:包括所辖2个市辖区、3个县,面积8524.33平方千米.
    市辖区范围:包括宿城区、宿豫区的行政辖区,面积2153.26平方千米。
    中心城区:340.96平方千米,范围为:东至潍宿铁路、金樽路,南至淮徐高速,西至250连接线(宿城西路),北至迎宾大道。包括幸福街道、豫新街道、古城街道、下相街道、河滨街道、双庄街道、黄河街道、古楚街道、项里街道、晓店街道、顺河街道、三棵树街道、耿车镇、蔡集镇、洋北街道的主要建设地区,以及支口街道、井头街道、陆集街道、洋河镇、嶂山林场的部分地区
    2.png
    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图
    01
    城市发展目标


    这是宿迁全面、深度的行动指南,标志着宿迁新纪元的开启。
    件指出了宿迁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

    ●2025 年,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更加协调,主体功能区格局持续优化,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,江苏生态大公园和新时代“鱼米之乡”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。城镇化率达到68%,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,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,中心城区能级和区域交通水平显著提升,生活空间宜居品质进一步提高

    ●2035 年,基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,安全绿色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完善。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高质量完成。江苏生态大公园全面形成,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,森林覆盖率不低于省级下达指标。城镇空间集约高效,城镇化率达到78%,人民生活更为富裕,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等化。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、酒都电商名城和“四化”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基本建成,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,初步展现 “强富美高”新宿迁的现代化图景

    ●2050 年,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城市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建立,成为经济发达、生态永续、安全韧性、文化自强、文明典范、共同富裕的美丽家园,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宿迁图景

    另外,文件中明确指出宿迁目前的城市定位是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,江苏生态大公园,酒都电商名城,“四化”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

    3.png


    02
    人口与城镇化

    1、人口预测:
    规划至 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520-550万人。考虑户籍人口外出回流趋势,按照580万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。
    4.png
    2、城镇化率
    2035年全市城镇人口405-430万人,城镇化率78%。重点做好外出回宿人口和本地农村人口进城进镇的城镇化保障。
   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:
    构建“1129+N”市域城镇体系 ,市域中心城市1个,为中心城区。规划市域副中心城市1个,为沭阳县城。规划县域中心城市2个,为泗洪和泗阳县城;规划重点镇9个,以及18个特色镇和37个一般镇

    03综合交通系统

    5.png
    构建多级协同的铁路网 :

    补齐高快速铁路网短板,形成“三纵一横”四条主要高快速铁路通道。其中“三纵”为潍宿铁路-合宿铁路、淮沭新铁路、宁宿铁路;“一横”为徐宿淮盐铁路加快建成潍宿铁路-合宿铁路,作为京沪辅助通道发挥联系京津冀、山东以及上海方向功能,同时强化与安徽方向联系推进淮沭新铁路规划建设,加强长三角北翼城市与苏中、山东半岛城市联系,并促进宿迁与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地区融合发展规划宁宿铁路,有效缩短宿迁与南京之间的时空距离,弥补省内西部纵向铁路通道空白。保留现状徐宿淮盐铁路

    完善普速铁路网络,形成“两横一纵”普速铁路通道。其中“两横”为宿淮铁路、连宿蚌铁路,“一纵”为新长铁路。规划连宿蚌铁路,打通蚌埠、宿迁铁路客货运输出海大 通道。加快新长铁路、宿淮铁路扩能改造,提高货运铁路通行能力

    研究推进市域(郊)铁路网建设,打造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。研究利用宿淮铁路、新长铁路、连宿蚌铁路开行市域(郊)列车,进一步提升宿迁中心城区与三县及重点乡镇的联系时效

    建设多向通达的公路网:

   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,提升节点覆盖度和连通度,支撑宿迁与重大战略区域的融合发展和区位优势提升。构建“三横三纵”高速公路网体系,其中“三横”为淮徐高速、宿连高速、泗蚌高速(宿迁段、北延段),“三纵”为京沪高速、新扬高速、盐洛高速(宿城-泗洪段、北延段)

    建设宿连高速,打通宿迁直通连云港港区的出海通道;加快建设盐洛高速宿城至泗洪段,构建宿城南部-泗洪高速联络通道,助力成子湖片区经济发展;推进泗蚌高速宿迁段建设,强化市域同安徽方向联系效率;规划盐洛高速北延段,构建三县高速通道,加快融入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城市;规划泗蚌高速北延段,加强淮河沿线城市间互联互通和快速直达。

    进一步增强高速公路的运输服务能力,推进既有高速公路拥挤路段扩容改造。完成新扬高速、淮徐高速宿迁段等高速公路改扩建,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、提升服务区品质,显著提升宿迁与区域城市的联系效率和服务水平。

    规划形成规模适度、结构合理、功能完善、衔接顺畅、服务高效的国省干线公路网。加快235国道、633国道、250省 道、324省道沭阳东段、344省道沭阳至湖滨新区段、346省道宿豫段和泗阳段等干线公路建设,强化中心城区对外辐射。推进267省道泗阳段和沭阳段、268省道、236省道、505省道、成子湖特大桥、250省道(洋青线)、520省道(青太线)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推进245省道、324省道、325省道等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,提升各区县间的联系时效,重点针对城镇过境段断面和节点进行改造,提高通行效率,降低安全隐患。

    加快形成“快进慢游”的旅游集散体系,打造“两环、两廊”区域特色旅游路网。建设环骆马湖和环洪泽湖旅游通道,分别由环湖大道和330省道-103县道-153县道-306县道构成;建设沿大运河和沿古黄河的特色廊道,沿大运河廊道由金沙江路-151县道-303县道-306县道-意杨大道构成,沿古黄河廊道由黄河路-洋河大道-徐淮路-268省道构成,并串联两湖。
    完善客货运枢纽体系建设:
    构建“两主四辅”铁路客运枢纽。其中“两主”为宿迁东站、宿迁站,“四辅”为洋河站、沭阳站、泗阳站、泗洪北站。宿迁东站打造为区域型铁路枢纽,支撑宿迁与重大战 略区域的快速链接;宿迁站打造为城际型铁路枢纽,提升中心城区对外辐射能力,改善内外交通衔接效率;洋河站、沭阳站、泗阳站、泗洪北站定位为辅助枢纽,服务运河新区及三县对外交通联系,支撑区县发展。

    依托宿迁站、宿迁东站、洋河站、沭阳站、泗阳站、泗洪北站等铁路枢纽,打造公、铁等不同方式无缝衔接,城际、城市、城乡客运“零距离换乘”的综合客运枢纽,形成“一区(县)一枢纽”格局。不断提升宿迁汽车客运总站、沭阳汽车客运东站、泗阳汽车客运站、泗洪汽车客运站等公路客运枢纽服务能力,形成集疏高效、覆盖全面、换乘便捷的客运枢纽体系。

    以多式联运枢纽为核心,构建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快速便捷、经济高效的货运枢纽体系。全市形成“一核六区” 的物流园区布局,其中“一核”为运河宿迁港物流园,“六区”为江苏通湖物流园、宿迁电商物流园、沭阳百盟物流产业园、泗阳临港物流园、泗洪恒汇物流园、洋河物流园。完善物流园区与港口作业区、铁路货运站、高速公路之间的集疏运通道,重点打造运河宿迁港物流园、沭阳百盟物流产业园、泗阳临港物流园成为多式联运物流园,加快园区内部多式联运集聚区及配套设施建设。

    强化市域主中心与副中心的交通联系,利用市域(郊)铁路、高速公路、快速干线等组成的多层次交通体系支撑一主一副(宿-沭)组合新格局的发展,有效提升整体城市能级, 实现主副中心30分钟直连、20分钟枢纽直连的目标。市域(郊)铁路为连宿蚌铁路,高速公路为宿连高速,快速干线为324省道和344省道
    加强宿迁市区与泗阳、泗洪县城一体化交通建设,形成由高速铁路、市域(郊)铁路、高速公路、快速干线组成的多类型联系通道。其中,市区至泗阳县联系的高速铁路为徐宿淮盐铁路,市域(郊)铁路为宿淮铁路,高速公路为淮徐高速,快速干线为325省道、633国道市区至泗洪县联系的高速铁路为合宿铁路,市域(郊)铁路为宿淮铁路,高速公路为新扬高速,快速干线为235国道、250省道(洋青线)

    加快沭阳、泗阳、泗洪三个县域中心直连直通,研究利用连宿蚌铁路和宿淮铁路开行市域郊班列,加快推进盐洛高速及北延段建设,实现县域中心高效通达。

    构建以高速为主、国省道为重要支撑的道路交通体系,实现9个重点镇15分钟内上高速、与周边邻近县域中心城市 30分钟通达的目标。
    谋划航空运输规划建设:
    积极开展宿迁运输机场规划研究工作提前谋划宿迁运输机场选址、市场分析、投融资等研究,争取纳入国家运输机场布局规划,填补宿迁运输机场空白,打造“公铁水空” 综合立体网络。适时开展大兴通用机场以及沭阳、泗阳、泗洪三县通用机场研究论证工作。
    1.png


    04
    市辖区综合交通系统

    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城市交通网络,引导市辖区空间拓展。倡导绿色交通,构建多层次、多元化公交服务体系,打造契合江苏生态大公园的低碳绿色交通都市。建立“双快” (快速路和快速公交)骨架交通系统,引导和支撑市辖区组团空间布局及用地安排。根据土地资源及交通设施供应条件,合理控制城市道路网络建设规模和结构,保持机动车增长与城市发展相协调。

    一、 道路交通系统

    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。重点推进235国道、 633国道、250省道、324省道、325省道、344省道、346省道等国省干线公路与城市快速路、主干路的高效连接。加快268 省道、273省道、505省道等公路建设,提升市辖区外围乡镇的交通出行效率。构建“以县道为骨架,乡道为主体,村道为支撑”的高品质农村公路网。全面推进市辖区内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,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。
    二、公共交通系统

    规划公交干线、支线、城乡公交三个层次的常规公交线网结构。公交干线联系中心城区主要交通枢纽,服务主要和次要客流走廊;公交支线深入居住区及功能区,提高公交覆 盖范围;城乡公交联系城市外围换乘枢纽与周边乡镇,强化中心城区对外辐射。

    加强市辖区内城乡公交资源融合,提升服务品质,支持全域公交、区域公交等多样化城乡客运模式探索,实施城乡公交线网统一规划设计、统一经营主体运营管理,加快构建镇村公交长效运营管理机制。积极推进城乡公交均等化发展,实现城乡公交“一卡依托宿迁站、宿迁东站综合客运枢纽,提供高速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公路、城市公交等多方式客运服务,满足各类客群多元出行需求。依托宿迁汽车客运总站、汽车客运西站、湖滨新区汽车客运站等,打造集长途客运、旅游交通、中运量交通于一体的客运枢纽,服务市辖区和重点片区出行。
    四、 货运交通体系

    规划以250省道-235国道-344省道组成的公路外环,以 250省道、250连接线、325省道、344省道、346省道、633国道等组成放射性通道,服务过境交通及外围货运交通。

    规划“两横两纵两联”的城市货运及物流配送通道,满足市辖区内部货物配送和集散需求。“两横”为学成路、南京路,“两纵”为通湖大道、张家港大道,“两联”为宿支路外围段、迎宾大道南段。采用空间分离管理、分时段禁行等多种管理方式实现客货分离。

    规划“一核多节点”物流产业园,其中“一核”为运河宿迁港物流园,“多节点”为江苏通湖物流园、耿车电商物流园、宿迁综合保税区、宿迁电商物流园、宿豫临港智慧物流园、洋河物流园等。

    05
    中心城区交通系统

    一、 建设重点
    构建畅达路网,打造优质公交,塑造品质慢行,引导规 范停车,发展智慧交通,保障综合交通系统与中心城区空间 布局和建设用地形成良好互动。

    进一步提升交通联系的时效性。建立“双快”(快速路 和快速公交)骨架交通系统,实现运河新区到核心城区20分 钟可达,到宿迁东站20分钟可达;中心城区东西组团之间15 分钟可达,核心城区至宿迁东站枢纽10分钟可达。确保高峰 时段城市公共交通平均全程出行时间与小汽车比不超过1.5。

    进一步优化交通出行结构。创新公交服务模式,倡导公 交优先发展,构建以中运量公交为骨干、常规公交为主体, 定制公交、出租车、共享交通和公共自行车为补充的公共交 通体系,实现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分担率不低于30%。

    二、 道路交通

    完善中心城区路网布局,构建安全、高效、畅通的城市 道路交通体系,优化快速路、主干路、次干路和支路级配, 打通“断头路”,提高城市路网通达性。科学设计各类交通 流的通行和停车空间,合理利用道路资源。构建“二环十射”的快速路网体系,总里程约166千米。其中,内环由迎宾大道、北京路、西楚大道、宿支路构成;二环由通湖大道、上海路、张家港大道、学成路构成;十射由迎宾大道北延、新扬高速连接线、西楚大道北延、富春江路、宿支路东延、宿支路西延、北京路东延、徐淮路、洋河大道、发展大道构成。快速路出入口设置兼顾效率和服务,提升核心城区与外围板块的快速通达和枢纽快速集散,实现中心城区任一地点10分钟上、下快速路。

    构建“七横七纵”结构性主干路,形成相邻组团及重要节点间的骨干性联系通道,与快速路共同组成中心城区路网主骨架。“七横”为洪泽湖路、项王路、古城路、南京路、港城路、京杭大道、发展大道(洋河段);“七纵”为虎丘山路、阳明山大道-科兴路、发展大道、三台山大道-黄河路、江山大道、扬帆大道-敦煌大道、云帆大道。

    规划“十五横十六纵”一般性主干路。“十五横”为青墩路、玉兰路、新站路、奥体路、燕山路、莫愁湖路、青海湖路、西湖路、隆锦路、厦门路、苏州路、上海路(耿龙路 -通湖大道)、董郎路、临港路、洋河大道;“十六纵”为天柱山路-耿龙路、莫干山大道-科创路、迎春大道、通湖大道(上海路-致富路)、振兴大道、世纪大道、金沙江路、宿豫大道、杨舍路、曹高路-仰顺路、疏港大道、七里大道、梦都大道、酒都大道、酒家路、金樽路。

    加密次干路和支路网密度,实现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8 千米/平方千米目标。结合城市更新打通断头路、街坊道路,提升路网微循环效率,显著增强中心城区路网完整性。次干路主要担负集散交通的作用, 并兼有生活性服务功能。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内部道路的连接线,以生活服务功能为主。

    三、公共交通

    建以中运量公交为骨架,常规公交为主体,定制公交、出租车、共享交通和公共自行车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样化公共交通发展模式。提升常规公交站点覆盖水平,实现公交站点 500米覆盖率达到100%。

    规划“十字+环形骨架+两联”的中运量公交系统。规划东西向中运量走廊,联系苏宿组团、核心城区、枢纽服务组团等;规划南北向中运量走廊,联系湖滨组团、核心城区、经开组团、宿迁站、运河新区等;规划半环线中运量走廊,与东西向走廊共同构成环线,联系经开组团、高新制造组团、枢纽服务组团等;规划洋河联系宿迁站枢纽专线和洋河-洋北-陆集-宿迁东站专线,带动洋河组团结合客流分布和道路条件,合理设置公交专用道。在中心城区部分客流量大、条件允许的交叉口实施公交信号优先,提升公交出行时效性。

    优化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布加强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构建,提升慢行道路网络密度,优化完善绿道网络,强化居住与生产岗位、商业、文化、教育、游憩等设施之间的绿道联系,以及公园两侧社区的绿道联系。结合中短途通勤交通量分布,重点新增中心城区东西向通勤绿道,为绿色交通出行提供高品质空间。

    1.png

    06
    近期行动

    明确近期建设重点地区
    近期重点建设地区包括枢纽服务组团、湖滨组团、高新制造组团、苏宿组团、经开组团、运河宿迁港组团、洋河组团等产城融合片区。

    近期重点更新地区包括两河老城片区、南站片区、洋河镇区,加快开展现状评估、制定城市更新实施方案。
    明确近期重点建设项目

    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和工业用地入园。提升“三园五区多点”产业平台,开展存量空间更新改造行动,聚焦高附加值产业环节,精准供给新增建设空间。以“三群四链”为主攻方向做强六大百亿级农业主导产业,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、省级示范园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。开展专项研究划定工业区块线,制定工业准入退出机制,促进产业用地高效利用。发挥电商龙头企业带动作用,加快培育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,大力发展数字经济,加强数实融合,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。

    积极开展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与生态保育修复。建设 “大运河-古黄河”两河风光带、都市绿环和特色农业外环、构建四条绿楔、打造三类主题公园。完善公园绿地布局,强化古黄河、大运河等河道沿线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建设,注重居住社区层级的块状公园绿地和广场建设,提升绿地覆盖率;继续开展单位庭院开放改造工程,促进城市空间更加生 态宜居。重点围绕洪泽湖、骆马湖周边开展生态修复与退圩还湖工程。开展重要水体河道整治,大运河、西便民河、古山河等重要河流治理工程。

    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。加快推进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编制,保障学位供给、优化均衡布局。完善医疗卫生设施,尤其是湖滨新区、苏宿园区、宿迁经开区等存在短板的片区。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,推进医养、康养结合发展,完善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充分发展、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。

    加快形成客货并举、市域互联的多层次交通网络。推进对外重大高速铁路、城际铁路研究与建设。落实潍宿铁路、合宿铁路、淮沭新铁路的建设,同步推动宿迁东站、泗洪北站、沭阳西站综合客运枢纽开工建设。加快推进宿连高速、盐洛高速、泗蚌高速等主要高速路网建设,推进实施235国道、 633国道、250省道、267省道、268省道、324省道、344省道、 346省道等跨县市国省干道网,形成多级互联的区域干道网。推动宿连航道、大运河航道建设,完善宿迁港中心港区码头建设,完善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、泗阳港区铁路专用线等重大交通集疏运工程。加快推进市辖区快速路网建设,强化市辖区内部交通快速联系。

    加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。近期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、规范化、现代化水平,大力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。强化洪涝风险控制,严格按照相关规划要求,夯实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。推进六塘河、民便河等河道整治和水系连通工程,提升城市防涝等级。强化防灾空间布局与应急场所建设,近期全市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,应急避难场所的知晓率达100%。重点推进重点镇和特色镇配套消防救援队站建设,落实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平台,加强应急医疗设施、物资保障设施工程等防灾减灾项目建设。
    强化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。优化水资源配置,严格执行《江苏省“十四五”用水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》,建设节水型社会;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配套工程,强化水资源保障。加强嶂山、月堤等水源地保护,推进给排水设施建设,构建供排一体格局。加强海绵示范城市建设,中心城区近期降雨就地消纳率达55%;强化河道运维管控,严控水体返黑返臭,打造厂网河一体化机制。大力完善能源系统建设,推进220千伏春好变、前巷变、卢廷变等电力工程,建设中石化青宁线(泗阳段)等燃气工程项目,按照要求管控高压电力线、长输油气管线、南水北调输水廊道。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,改扩建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、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工程。

    1.png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19-5-7 16:50
  • 签到天数: 2 天

    连续签到: 1 天

    [LV.1]初来乍到

    发表于 2023-12-1 17:35:54|来自:澳大利亚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印度尼西亚
    顶帖
         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19-8-26 13:57
  • 签到天数: 32 天

    连续签到: 1 天

    [LV.5]常住居民I

    发表于 2023-12-1 18:06:07|来自:澳大利亚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澳大利亚
    帮顶!

    发表回复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