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的泗洪,实在冷得有点出奇。
下午四点,泗洪城东食福居门口,早早地支起了一口大锅、锅里正热气腾腾的烧着菜。
看起来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一餐。热油炝锅后,倒入西红柿、鸡蛋爆炒,再添汤煮沸、大把大把地放入下午刚压出来的宽面条。
不寻常的前来吃饭的,都是些白发苍苍的老人。
灶台前忙碌着的小伙子很年轻,叫姚康,今年刚22岁,00后。
免费为65岁以上的老人们做饭,是12月中旬刚开始的事情。
问到起因,姚康的回答很简单。入冬之后,气温猛降,考虑到很多老人无人照料,买菜、做饭都很困难。自家本身就是开饭店的,想着顺手多烧一点、正好帮助周边的老人们。
每天下午四点,门前准时支起大锅、开始做饭。老人们都来得很早,常常是锅里还在烧着、队已经排得挺长了。
规定是65岁以上的老人才可以免费用餐,会给每个人发一张取餐的卡片。但实际上审核并不那么严,路过的老人们、甚至是附近的环卫工人,都会很殷勤的邀请他们过来吃饭。
今天这顿烧的是西红柿鸡蛋烩面。老人们一边排着队、一边对姚康的厨艺提出建议,有要多放点盐的、也有要吃清淡些的,虽然絮叨、但热热闹闹的却也很温馨。
考虑到老人们年纪大了,牙口难免松动,姚康选得都是些比较软和的菜,烧得时候也会多炖一会、炖烂乎些。
排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时,她细声地问:“能不能打两份?家里还有个瘸腿不能出门的老头子。”
姚康满口答应,满满地给奶奶盛了两大份,打包系好送到了奶奶手里。
冬天的雨,下得又大又急。透骨的寒风里,这样一口冒着热气的铁锅,不仅温暖了老人们的胃、更温暖了每一个旁观者的心。
一入冬,老人们就很少出门了。一是腿脚不便,而是年纪大了总会更怕冷。
因而很少会有人想起,消失的老人们都在哪里、过着怎样的生活。
生活在城区的老人们或许好些,大多都是住在子女家里、或者是车库里。说不上一日三餐,但隔三差五还会有些问候照顾。屋子里取暖、热水等也还有供应。
更艰难的是乡镇村里那些独居的留守老人。
逢集时,经常能看到孤身卖菜的老人。一身脏黑棉服、佝偻着腰、面前一张蛇皮口袋,上面堆着一些瘦弱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菜。几块钱就能买一堆,年轻人觉得很便宜,但对于他们来说,这几块钱买点面条、就是几天的食粮了。
自从开始免费为老人做饭,姚康得到了各式各样的评价。有人说这是公益是正能量,也有人说是作秀是想红。
对此,姚康毫不在意。他正在计划着如何载着大锅和菜,到各个村里去、给村里的留守老人们也做些饭。
不管外人如何评价,在这个寒风刺骨的时候,只要能让更多的老人们能吃上热乎的饭菜、能切实的帮助到他们,就已足够了。
个人能力有限,他所希望的是自己的行动能被看见、未来能有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关爱留守老人们的队伍中去。
|